当前位置:主页 > 关注 >

艺评丨吴昕孺:《君不见》,写出一个不一样的李白

发布时间: 2023-08-21 16:20:54 来源:湖南日报

文丨吴昕孺


(资料图)

《君不见——李白写给杜甫的十二封信》是一本还愿之书。

我读初二那年,在我的政治老师的办公桌上看到一本《唐宋诗词一百首》,那是我第一次成规模地看到中国古典诗词,好奇地借了看。我最喜欢的是其中李白的作品,同时也喜欢上了李白这个诗人。

我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迷上了古诗。我一边读,一边摘抄,一边进行拙劣的模仿式写作。高二时,我模仿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,写了整整一个笔记本的古体诗。结果,被班上一位女同学借走了。借了很久没还,我问他要,她不好意思地说,弄丢了。我的同班同学、好朋友张杰悄悄跟我说:“她肯定是太喜欢,所以不愿意还给你了。”

读大学后,我就被当时的朦胧诗潮所裹挟,开始了现代诗的创作。但我对李白、对唐诗,乃至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痴迷,没有丝毫减弱。我利用业余时间通读了李白所有的作品,阅读了我能够找到的所有写李白的书,只要是关于李白的诗文,都会引起我的关注。

李白,这是我一辈子都在寻找的一个人。多年来,我一直想为李白写一本书,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点,我不知道从哪里写起。因为,我对自己的要求是,这本书一下笔就要别开生面,就要激情澎湃,绝不能写成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或者人物传记,我一定要写出一个既不脱离史实又独属于我吴昕孺的李白,否则人云亦云,拾人牙慧,不如不写。

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。五年前,我在重读杜甫的作品时(我也很喜欢杜甫),突然想起文坛上的一桩公案:大家都知道,杜甫是李白的铁粉、迷弟,杜甫一共给李白写了12首诗,但李白仅仅回了两三首,所以很多人说,他们之间的情感不对等,李白压根儿就不待见杜甫。真的是这样吗?李白和杜甫,中国古典诗歌最为杰出的“双子星座”,难道只是一对塑料兄弟?

我一下子来了灵感,我终于找到写李白的那个点了!于是,我虚构出杜甫每给李白送一首诗,李白就给杜甫回一封信,一共12封信,再加上引子和尾声,就构成了一部书信体现代长篇小说《君不见——李白写给杜甫的十二封信》。

这本书借用书信这种方式,和读者一起跨越时空,与李白自由不羁的灵魂进行对话,见证他跌宕起伏、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,在盛唐的斑斓世相中,品味诗人生命中的意气风发与黯然神伤。除了李白与杜甫的关系,这本书还探讨了李白与同时代其他诗人如孟浩然、王维、高适等的关系,还探讨了李白与杨贵妃、玉真公主之间的情感纠葛,以及李白漂泊一生的种种际遇。

写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,我把手从键盘上放下来,望着窗外,轻轻吁了一口气,极度疲惫又极度欣喜。我觉得,通过这12封信、20万字,我终于找到了我心目中的李白;通过对李白的阅读和创作,我也朝着理想的自己进发。

书稿完成后,我将它发给周实、续文等几位师友,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了多次修改;有超过一半的章节分别在《山花》《芙蓉》《湘江文艺》《文艺生活》《创作》《鹿鸣》《红豆》等文学期刊上发表。在此,特表示感谢。

“君不见”这个书名非常好!但它并不是我自己取的。我交稿时的书名是“李白自述”,湖南文艺出版社以吕苗莉牵头的编辑团队将书名改为“君不见”,让我深为叹服。苗莉、新宇(和我同名)等编辑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修改意见,或许可以说,《君不见》是我和年轻的他们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。

那么,我为什么要把《君不见》写成一部书信体长篇小说,而没有写成一本人物传记呢?

因为我觉得,写人物传记就会拘泥于史实,你写李白就是李白,写的是一个个体,它很难去为群体画像;而写长篇小说只要基于史实,它完全可以由个别上升到普遍——写出一代乃至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困境,共同的智慧与勇敢:屈原、贾谊、陶渊明、李白、杜甫,包括后面的苏轼,等等,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都是失败者,但他们是那么执著,那么坚定,那么富有韧性,从而成为了让后人顶礼膜拜的“伟大的失败者”——他们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怕失败,从而活出了一生的精彩。

这个道理,也正是我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每一个读者的。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失败。如何对待失败,最终将决定一个人的格局和出息。

标签:

为您推荐

随机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