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关注 >

同读红楼梦|50 鲜花葬地只为心中一抹鲜红

发布时间: 2023-04-07 08:00:46 来源:哔哩哔哩

黛玉和湘云起来梳洗过,宝玉又要用湘云的洗脸水洗脸,翠缕道:“还是这个毛病儿,多早晚才改”。宝玉也不理,忙忙的要过青盐擦了牙,又要湘云帮他梳头,又玩起了镜台前面的梳妆盒。


(资料图)

不觉又顺手拈了胭脂,意欲要往口边送,因又怕史湘云说。正犹豫间,湘云果在身后看见,一手掠着辫子,便伸手来“拍”的一下,从手中将胭脂打落,说道:“这不长进的毛病儿,多早晚才改过!”

一语未了,只见袭人进来,看见这般光景,知是梳洗过了,只得回来自己梳洗。忽见宝钗走来,因问道:“宝兄弟那去了?”袭人含笑道:“宝兄弟哪里还有在家的工夫!”宝钗听说,心中明白。又听袭人叹道:“姊妹们和气,也有个分寸礼节,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!凭人怎么劝,都是耳旁风”。宝钗听了,心中暗忖道:“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,听他说话,倒有些识见”。宝钗便在炕上坐了,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,留神窥察,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。

宝玉刚一回来,宝钗便走,可见她心中也存着醋意。前文提到,金玉良姻象征了满汉交融,袭人每每劝宝玉改掉这爱红的毛病,见宝玉总是不听,内心也着实忧郁。袭人深知宝玉的脾气,放荡弛纵,任性恣情听不得劝,总是引宝玉逗她生气,以柔情警之,好下箴劝。

这回宝玉为了怄气,偏不搭理袭人麝月,三个人怄了一晚上气,袭人见这招不起效,一时也没了主意,一晚上没睡好。隔天宝玉见她和衣睡在衾上,哄她起来,袭人装睡,总是不理着宝玉,两个人闹了一番,宝玉更气得拿起簪子摔成两段,赌誓再不听话,就如此物,袭人忙说:“大清早起,这是何苦来!听不听什么要紧,也值得这种样子”。于是心满意得,喜笑颜开,这才便罢。

袭人的劝实际是为了满足自己攀求富贵的小心思,宝玉听不听都行,只要听自己的就行。宝钗有事没事的来坐着,也是亲戚们的意思,但这意思里多少也存着别的意思。宝钗是认真希望宝玉能改掉爱红的毛病,努力读书委身仕途,她遵从自己的信念,希望实现个人价值,也希望宝玉能成为她心目中的无瑕美玉。

湘云的劝告更多的是为了宝玉的前程,宝玉把湘云当自己人,对湘云的劝告姑且听之,即便当时撂下脸来,湘云也不以为意,反觉得好笑,他们俩都是疯疯傻傻的一类人。而当宝钗来劝时,宝玉直接下逐客令,颇有割席而坐之意。宝钗和宝玉之间的矛盾,是价值观的矛盾,是不容易调和的。这会宝钗听闻宝玉又调脂弄粉不务正事,便感不悦,见他回来,拿脚便走。

黛玉则总是惯着宝玉,两个人经常一起倒腾胭脂膏,宝玉脸上蹭上胭脂,黛玉就让他小心别让家长看到了,让人误以为是自己教坏了他。

这爱红的毛病,可以看作是对汉文化的忠贞,对真善美的执着。袭人一直规劝他上进,想让他改去这爱红的毛病,宝玉总是不听,这一回袭人怄气又不搭理他。

宝玉一时间没人玩闹,便感烦躁,正气恼时,忽来了两个丫头送茶,大的名叫蕙香,长的十分水秀。

宝玉问他姓甚名谁,蕙香说自己原叫芸香,后来花大姐姐改成了‘蕙香’。宝玉听了便没好气。

宝玉道:“正经该叫‘晦气’罢了,什么蕙香呢!”,又给她改成四儿。四儿长得十分水秀,又十分有眼力劲,而水又是与清有关的意向。

宝玉接着故意支使四儿干活,四儿则变着法笼络宝玉。宝玉嫌弃四儿,却喜欢五儿,听到柳五儿要来的时候,心里十分热切,对柳五儿的事格外上心,当柳五儿含冤时,宝玉帮着遮掩,心里十分着急。而雍正行四,崇祯行五,曹雪芹与雍正又有恩怨,这样写难免让人想入非非。

前面湘云帮宝玉梳头的时候,

书中提到:

湘云一面编着,一面说道:“这珠子只三颗了,这一颗不是的。我记得是一样的,怎么少了一颗?”宝玉道:“丢了一颗”。湘云道:“必定是外头去掉下来,不防被人拣了去,倒便宜他”。黛玉一旁盥手,冷笑道:“也不知是真丢了,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戴去了!”。

在清代,官员顶戴上的镶嵌物,有严格规定,只有皇帝或者皇子皇孙,才有资格在顶戴上镶嵌珍珠。黛玉说别是给人镶了什么戴去了,隐有深意。湘云说这四个珍珠丢了一颗,倒便宜了他,这隐含的意思,也在说倒便宜了这四儿。

这一回宝玉续《庄子》也暗讽窃国大盗对人们思想的禁锢,之后又交代了贾琏与多姑娘的一段风月故事,按情既相逢必主淫的索隐方法,也表明了这一回内容别有深意。

这些隐寓之间,有相似的意象特征,有一以贯之的思想,作者也有作案动机,加之秦可卿身上诸多隐寓例证,如果说全是巧合,也不合理。

在宝玉骂四儿晦气后面,跟着一则批语:

【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。作者一生为此所误,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,于开卷凡见如此人,世人故为喜,余反抱恨,盖四字误人甚矣。被误者深感此批。】

我不明白四儿到底有什么大害处,曹雪芹和他这一生都为此所误。另有一位批书人也跟着附和,深感被其所误。一个逢迎丫鬟就能误了这么多人嘛?

四儿这个名字,我们看着平常,但在那些受过雍正打压,遭受抄家的曹家人和李家人眼里,看到这个‘四’字,就恨得牙痒,看到宝玉暗骂四儿,心里自然明白。

“灭文章,散五采,胶离朱之目,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”。从另一角度来看,这也是在讽刺统治者残忍冷酷,大兴文狱禁闭思想,用愚民弱民的治理手段,让天下人都变得蠢笨,才显得自己聪明,庄子的文章在这里又被赋予一层新意思。

这本书是在文祸盛行的背景下创作的,能保留下来属实不易。

清廷以少数族裔来统治数十倍于他的人民,害怕汉文化成为主流,撼动其统治地位,天然具有恐汉排汉的心理。统治者表面怀柔包容,暗地里则是排斥打压,中华文化对真善美的追求被剥离分解,渐渐被专制愚昧的封建文化所取代。

在多尔衮施行剃发易服之后,除了充当清廷鹰犬的汉人有机会识字,普通人根本没有识字的机会,汉文化已经岌岌可危。

清廷为让黎民百姓甘受奴役,无所不用其极,文人全毁于八股,武将全收于八旗,收天下之兵,毁九州文章,全不为后世考虑,贪婪自私骄傲自大,不思进取骄奢淫逸。把汉民当奴隶,把中华仁爱精神丢得精光,古时乡里所不齿,今时四海皆为准,满朝皆是成王败寇的时尚之论。天下之民慑于威权,非真心拥护,偌大个国家如同散沙,打倒了领头的,便是树倒猢狲散。

明末清初那些誓死保卫家园的英雄,被说成自私自利的机会主义者,金钱鼠尾被夸成帅气无比。民族英雄被肆意抹黑,含恨九泉,投敌叛国反足登高堂‘受享荣华,汉奸走狗皆喜获恩宠,备受称扬,忠臣良将却尸首异处,坟茔长满荒草。

这是个包容接纳的时代,也是残忍无情的时代,这是和平昌盛的时代,也是禁锢愚昧的时代,这是太平无为的时代,也是黑白不分的时代,这是锦绣繁华的时代,也是万马齐喑的时代,这是思想禁锢的时代,也是人人思变的时代。

《红楼梦》就是要为中华文明留下一抹鲜红,这本书也在教人辨别真假,让人们认清封建统治者虚伪贪婪的真面目,让人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良善。

钗玉花麝,都会迎来悲凉之局,我们不必计较她们的是是非非,因为曹公没有将矛头指向她们,而是其背后的封建家长和吃人的礼教文化。

批书人说后面的故事让人看不下去,但我觉得这并非是悲伤所致,而是对封建专制,对愚昧思想的怒火所致。这源于人们体内的一股热毒,当看到不平事时,就会气血上涌,喊破喉咙,当看到奴役压迫时,就会攥紧拳头,咬牙切齿,这热毒让人疾恶如仇失去理智,这热毒也让人放弃现实拥抱梦想。

极致的悲剧往往是把一些美好事物给毁灭,让人体会这得非所愿的遗憾,体会这得而复失的悔恨。

没有失去过,永远不懂得珍惜,没有绝望过,永远不知道奋起。

曹雪芹正是要使人们对那个黑暗世界感到绝望,就是要激起人们心中的怒火,在干涸枯黄的草原上燃起希望之火,而他自己则希望与落红一起化为春泥,去滋养人们脚下的土地。

标签:

为您推荐

随机阅读
  • 最新资讯
  • 热门资讯